第228章 试彰利钝,磨分善恶(1/4)
第228章 试彰利钝,磨分善恶得师尊教诲后,程心瞻有所感悟,认为修行不过动、静二字。
与他而言,在山外除魔卫道,便是动,在山中安分修行,便是静。
这同样也可以称之为【张弛】、【劳逸】、【作息】、【文武】,归根到底,还是【阴阳】。
阴阳学说里有言:「孤阳不生,独阴不长」,这放到修行之动静二态里,程心瞻亦有明悟,即所谓:
「动而不静则竭,静而不动则虚」。
如果只知动而不知静,则会心力衰竭,如果只知静而不知动,则会陷入虚无。
而阴阳无限可分,他认为静又可分为【阴静】和【阳静】。
【阴静】则是心斋入定,是老子圣人云:「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」的境界,是坐看世间万物运转而本心不动摇的极静之态。
【阳静】则是闲庭信步,是庄子贤人云:「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」的境界,是我心娴静,但不与世间万物割裂,而是相互影响,并生为一。
阴阳并生,而非对立,程心瞻认为在处于修行之静时,便要把握好【阴静】和【阳静】这两个状态,久坐则虚,久行则浮,二者缺一不可。
在时间的安排上,每个人的选择可能都不一样,这要合乎自己的本心。而程心瞻修行阴阳之道、内丹之术、存神之法,所以自然是以【阳静】为主,【阴静】为辅。
虽然他每日的大多时间都是忙碌于修行,但他更信奉人身小天地与自然大天地是不能分割的,所以他极少闭死关。即便是炼丹炼宝这种耗时长的事,他也会让化身与内景神加以辅佐,尽量不让自己十天半个月困坐不动。
他认为人的五感不能与天地断了联系。所以如是晴天,他便抽空观赏日出日落,摄紫餐霞;如是雨天,则坐观风云,听雨摘雷。
如果时令到了,那春笋夏梨也不得不尝。
自打两个孩子先后辟成心府,由记名弟子升为真传弟子,便从小万山搬到梨雪山住,程心瞻便也调整了自己的住行,选择在明治山和梨雪山各住半年。
正月在竹山,冬笋鲜美;二月来梨山,梨花放蕊;三月回竹山,春笋已出;四月来梨山,落花缤纷。
五月竹山避暑,六月梨山结果。七月竹林纳凉,八月梨园赏月。
九月十月无所事事,安心修行,可入【阴静】之境。
十一月冬笋萌发,自然是在明治山,而且这时洞前的柿子最红,像是火烧一般。
十二月再回到梨雪山,这时大雪覆枝,仿佛一夜春风袭来,漫山遍野又是梨花盛开。
山中岁月静好,转眼间就来到了明四百五十六年的夏季,这离他心中兴起西康之行又已经过去两年了,而他却还迟迟未曾动身。
这里面有他对动静之变的明悟,举手投足不再风风火火的原因,也有外界的影响。
在这两年里,发生了一些事。
祝兼容没了,结丹时阴阳失衡,罡火烧身,从里到外烧了个干干净净。
雨霖观真微老观主没了,一生无病无灾活到一百二十八岁寿终正寝,入土为安。这对于一个只修行过食气法都未曾辟府的人来讲,可谓是极高的寿数了。
而如果兼容不结丹,凭着开辟五府两宫的得寿,他应当是有两三百年的命数可活的。
世事无常至此,大道求索艰难至此。
兼容的丧事简办了,大家各自画了鹤符放飞,寓意他是以金丹羽师的身份羽化而走的。
妙缘死于西昆仑,妙音亡于东海,